从哲学方向思考水土生态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植被是第一性生产者,是生物系统的关键因素,水土是环境系统的主导因素。
如何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发挥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保护、改善生态环境,需要抓住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或者说主要矛盾,这就是水、土、植被三大要素。从源头上讲,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与水、土、植被打交道,不断地利用和改变着水、土、植被,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经济建设,进而影响和改变着自然环境。
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从本质上来说是由于人类活动对水、土、植被的干扰和破坏而引起的,对于像太阳光、昼夜变化、地球公转等自然现象和规律,人类无法操控和改变。
水土生态是水土保持认识观的深化和发展,是生态科学的创新与拓展。它是指地球上水土与植被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一种生态平衡关系,广义上讲,是指水、土、植被在其运动和演化过程中的一切关系的总和。从哲学的高度认知水土生态,深入了解水土生态理论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利于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与关系,更加明确地找到当今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所在以及未来和方向,为维护地球生态环境和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1、生态问题的本质及其主要矛盾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水与土是环境系统的主导要素。如何顺应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续性,发挥系统生态服务功能,需要抓住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要素或者说主要矛盾,这就是水、土、植被三大要素。农业需要水利建设、改良土壤和选育作物品种;牧业需要改良草场,提高草地生产力;林业需要发展用材林、生态林、炭薪林;工业和商业需要将农田、河流、山川等原生地貌推平和硬化,筑路、盖厂房、建小区街道、盖商业大厦等。
从高一层次看,人类生产生活的资源,均来自于生物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土、植被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构成了水土生态的生动景象。地球上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和运动的状态在一定空间尺度上表征为水土生态。
在复杂的生态系统中,水、土、植被是所有生态系统的三种基本条件,其状态、联系、运动和变化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如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等。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建立人工生态系统,都需要从水、土、植被三大要素抓起。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近代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无休止地将众多山地、森林、草原、农田、湿地、湖泊等夷为平地,使之硬化,建大厦、小区、工厂、道路、机场等,不仅生物生境遭到破坏。这些问题,其根源还在于破坏和改变了生态系统中三大关键要素即水、土、植被的原生状态及其水土生态平衡,致使生态系统破碎,生态功能失调。
生态问题十分广泛,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水、土、植被及其相互联系的水土生态,就是生态学的由头,水土生态概念的提出使生态学脱离多头学科的起源而找到了它的“本原”,所有生态学都可以溯源到水土生态,离不开水土生态的影子,也就是说,从水土生态出发,可以顺藤摸瓜,去找到其他生态学的脉络;反过来说,无论生态学分支如何庞大,每门分支学科都能找到水土生态的烙印。如今生态建设中,提法众多,形形色色,如生态城市、森林城市、宜居城市、山水城市、海绵城市、园林城市、田园城市等等,虽然各有侧重,但使人眼花缭乱,抓不住要点。那么,这些众多的提法中,有没有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呢?它们共同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从水土生态理论来看,处理好人与水的关系、人与土的关系、人与植被的关系,以及与这三大要素整体的关系,是生态问题的本质,是生态问题的核心。水土生态是这些众多提法的共同理论基础。
此外,生态环境问题还可以归咎为三大原因:一是水土生态退化,二是环境污染,三是资源衰竭。三者之间有区别、有联系,水土生态是重中之重。无论是环境、还是资源,都离不开水、土、植被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既是生态的主体,又是资源的载体。这样看来,纷繁复杂的生态问题,也就一目了然了。水土生态开辟了崭新的生态科学体系,同时使生态与环境有了结合点。
2、用统一的整体和联系动态的观点认识和把握生态问题
水土生态理论揭示了生态问题的本质,抓住了生态问题的主要矛盾,同时又阐明了生态系统中水、土、植被是统一的有机整体。水土生态系统是开放复杂的巨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形成复杂的生态网络系统。水、土、植被与水土生态整体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土壤是富有活力的生态系统。如今土壤不仅是污染问题,还有土壤退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破坏、土壤流失、土壤养分失衡、土壤硬化、土壤状态改变等问题。土壤微生物的还原作用和自然净化功能使废弃物循环再生,生态功能十分重要。水是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健康的水生态系统不完全在于水体本身。植被还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大气等生态功效。
生态问题复杂多样, 如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石漠化、酸雨、土壤盐渍化等典型问题。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及土壤中的水和无机盐,在叶绿素和光照的条件下,生成有机物,放出氧气,净化大气。事实上纯净的雾是一种自然现象,有利于万物的生长,雨露滋润禾苗壮,而尘粒等有害物质进入大气,就成了有害的霾。为了获取物质财富,发展经济,人们源源不断地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不断地利用和改变着水、土、植被。诚然,城市化是社会发展趋势,但我们绝不能仅理解为土地快速城市化。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矛盾,必须确立水土生态理念,需要水土生态哲学大智慧。
3、处理好人与水土生态关系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问题已不是哪个国家和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我国巳高度重视发展中的生态问题,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认识到人以田为脉,田以水为脉,水以山为脉,山以林为脉;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从水土生态来看,青山、丘陵、田地是岩土在空间上的存在状态;雨水、河流、湖泊是水在自然界的运动路径;森林、农作物、草地是不同植被的生存方式。顺应这些自然规律进行开发和建设,才能实现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双丰收。这是水土生态理论的落脚点之所在。尽管道理如此,但社会实践中还是常常将水和土割立开来,缺乏综合管理和治理条例,水土保持、城市规划、项目建设等还没有自觉地融入水土生态理论,自说自话。在生态保护和治理的有关条例中,常常分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等生态功能类型,而其要点还在于解决生态植被问题。有观点认为,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区既是生态退化区域, 也是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区,要把这些极易出现生态问题的区域作为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点区域, 禁止人类干扰和准入, 要纳入生态红线控制范围。其实,生态脆弱区域的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等问题。从水土生态理论来看,可以在这些区域开展更多的建设项目,如生产生活设施、城镇化建设等,在这些区域进行钢筋水泥化建设及配套生态绿化,反而有助于这些区域的生态改善和经济发展。相反,在植被繁茂、生态良好的地区应该减少工程建设,保护良好水土生态,更好地发挥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中国古典哲学强调审美中的“寄情”与大自然中景物的“拟德”,对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不断发出由衷的赞叹。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老子“道恒无为,而无不为”,孟子“知其性则知天矣”,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董仲舒“天人感应”等。人类文明不管如何继续,不管是古代文明还是现代文明,都离不开赖以生存的水土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支撑;人类文明只有在保持与水土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才能不断前行。中国传统哲学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倡导人和自然和谐统一、和谐发展。在当代迅猛发展的城镇化面前,我们不能见利忘本,要维护水土生态及文化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强调水土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保障城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要城镇繁荣,也要蓝天白云,努力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